第344章垄断的威力-《寒门国师,开局被小媳妇捡回家》


    第(2/3)页

    在桂州,无论相信这个流言的还是不相信的,都认为联荣商铺这么干下去,早晚要黄。

    每天联荣商铺都人满为患,没办法,大家都知道这商铺里的东西是真便宜,而且无论你想买什么,只管去联荣百货,他家一定有,如果联荣百货没有,放心,这桂州城不会再有第二家有的了。

    这样古怪的商业模式下,小商铺乐开了花,买货的百姓们也乐开了花,只有刺史府里一片愁云惨淡。

    白东江听着账房先生的汇报,手里的资金越来越少,正在以一个非常恐怖的速度减少,也是十分担忧。

    现在联荣百货的繁荣,都是建立在赔钱的基础上的,如果不尽快结束这种倒赔钱的买卖,那笔资金很快就要见底了。

    孟致远更是从最开始就不太看好,觉得李巧儿虽然是鲁王之女,但是他明知道这个女孩子不过是乡村中长大的,被他们带去上京还不到两年,难道就忽然变得天纵英姿了不成?

    她想出来的什么公司法,难道是点石成金之术不成?

    傅元驹不知道李巧儿的身份,只知道白镜韬最近开始搞的,以“联荣”为名头的一系列商铺,都是出自鲁王之女的手笔。

    他虽然明面上没有作出任何表态,但私下里还是很不看好的,且不说一介女流能有什么商业头脑,就算有,也只是一个十几岁的小女孩,想出来的办法能比得了积年的商铺老板?

    桂州的这些商铺,有许多家甚至是已经传承了上百年的老字号,上百年不知多少代人,难道比不上一个小女孩的突发奇想?

    不过所有人的疑问在三月初三这一天得到了解答。

    春暖花开,自北方而来的各州府的行商带着货物来到了桂州。

    这个年代,指望商家自己去进货是不现实的,当然这样的商铺也有,仍然以卖毛笔的举例,东边的黄州、北边的湖州,这两地相隔上千里,但是制笔的行业已经发展了上千年,提起毛笔,就不得不提到黄州笔和湖州笔。

    但是整个大陈那么多商铺,不可能全都自己辛辛苦苦赶路去黄州和湖州进货。

    因为大多数卖毛笔的铺子,并不专卖毛笔,还有书籍、墨汁、砚台等等,如果每一样货物都靠自己去进货,只怕要累断腿,而且光是路费就掏不起。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