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所以伯恩斯坦一直以来都觉得被动防御不是什么好办法。 “盟友怎么说?我们不是给他们一批蜂群无人机吗?主动出击啊,在他们之前就干掉发射基地啊。” 下属点点头:“盟友确实在实施这类计划,已经用我们支援的ARD无人机进行了几批次的袭击,但是效果不甚理想。” “为什么?” “一方面的原因是因为ARD的无人机故障率比较高。” 伯恩斯坦闻言,觉得这没什么:“ARD已经是我们能找到最好的供应商了,其他厂商更差,另一方面呢?” “另一方面,敌军似乎掌握了一些克制低空无人机的防空手段,比如陆防炮和干扰枪之类的设备。” “我无法相信!” 伯恩斯坦上火极了。 火箭弹技术进步也就算,现在老乡们防空技术也跟着发展,没有天理简直。 最关键的是。 这边刚给友军送过去几批蜂群无人机,那边就加强防控。 见招拆招,游刃有余。 冥冥之中有点邪门。 “所以中央司令部那这份报告给我们是要怎样,是让我监督ARD生产更好的飞机,还是让我去中东替他们防空?” 下属从报告中掏出一张照片:“他们希望我们协助调查一下。” “调查什么?” “这是最新缴获的火箭弹哑弹的照片,司令部希望我们搞清楚这些火箭弹的来源,并且想办法从根源制止。” “嗯?”伯恩斯坦终于提起了一些精神。 你别说。 中央司令部还终于干了一件正经事儿。 既然防御不了,那确实就不如从根源上解决问题。 假如这些武器是本地生产的,只要搞到武器生产基地的情报,一颗导弹下去就完事儿。 假如不是本地生产,通过其他手段威慑恐吓生产国,甚至可以从海上禁运。 无论如何,效果都要比铁穹换铁皮划来一些。 几分钟后。 伯恩斯坦出现在了任务室,缴获的武器图片也增强放大,出现在了大屏幕上。 一位武器情报专家立刻开始分析。 “从形态上看,这种建议装备是具备一定的空气动力学设计的。” “尤其是他们在后部加装的稳定尾翼,颇有几分制式武器的样子。” “另外,战斗部好像也强化过了,殉爆的几率会变小。” “但……” 伯恩斯坦敏锐的察觉到这位专家似乎是抓到了线索:“什么?” “但很奇怪,他这个火箭弹的口径,很不寻常。” “细说。” 武器专家拿出多幅照片:“情报上说,所有缴获的装备口径都是114mm。” “这就很奇怪了。” “火箭炮的口径有很多种。” “小到88、107、122,大到220、300之类的,数字都是统一的。” “114mm这个口径我从来没有听说过。” 这个角度伯恩斯坦之前到没有注意过。 无论是子弹、炮弹还是火箭弹。 只要是战斗部,口径基本都是制式的。 就像螺丝钉一样,标准都是通用的。 因为这牵扯到适配性。 单独弄出一个奇葩数值,不是不可以,但后续使用的方便程度会大大减少。 同样一枚俄制107炮,在全世界范围内能找到好几十种可以适配的发射部。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