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页 对于高振东几次说出这句话,防工委、草拖厂倒是觉得还好,以前类似的情况也不是没有过。 而且作为轧钢厂的技术人员,略微跨点界跨到焊接技术上去,好像也还算合理? 再说,高振东跨界跨得离谱的时候多了去了,搞材料这个事情,本身已经是跨界的结果了。 如果说上面这些人已经开始习惯了的话,那其他同志都麻了,你这是逢山开路,遇水搭桥来了? 哪怕真有这个能力,也要看你脑袋里的工程队是不是能同时支撑得住开路和搭桥的工程量吧? 二冲程发动机材料可不是小活儿。 有人对此提出了一点疑问:“高副总师,这样一来,你的工作量是不是有点大?” 高振东摇摇头:“还好,问题不大。” 焊接这东西,别的他不懂,就只懂这一点,或者说他的存货就只有这么一点。 前世在网上电子斗蛐蛐的时候,坦克甲弹对抗一向是个重灾区,说什么的都有,同一个东西的数据能搞出很多个互相矛盾的版本来。 但是加工工艺不会,这东西太偏,而且还不太好编。 高振东还真就很认真的去找过相关的材料,好在他们学校虽然不是最好的,但好歹也是一本,自然有配得上一本的资源和骄傲。 比如,找资料就比普通人方便那么一点点。 专门去找厚板焊接和人对线的高振东,在这方面还算是有一点儿积累。 听见他的确认,草拖厂的想法是——稳了稳了! 高振东又补充了一句:“搞焊接炮塔,炮弹尾舱的设计和生产要容易一些。” 他这一句话,就把车体方案的另外一个争论点给引出来了。 炮弹的待发弹是放在哪儿? 方案编制这边,草拖厂受高振东影响,希望尽可能多的放到尾舱里。 不完全是怕弹药殉爆,因为哪怕是放得再多,车体里还是有一部分备用弹的,最激进的M1,尾舱装了34发,车体里也依然放了6发。 至于更老的坦克,就五花八门了,基本上是见缝插针,这儿塞几发,那儿塞几发,还有往油箱里塞炮弹的,准确说是反过来,往炮弹架里塞油的。 而一部分评审人员,觉得这样炮弹没有受到最好的保护,一旦被击中,容易丧失战斗力。 车体设计人员早就和高振东有很多交流,对于这个问题,胸有成竹。 “这样布置,一来炮塔平衡比较容易做,二来,炮弹尽量集中布置了,弹药架也比较容易搞集中防护了,车体里炮弹少,集中起来也比较容易整体优化设计。” “集中防护?这东西总不能搞个几百毫米厚装甲给罩起来吧?” “不罩起来,这个集中防护,主要是指把炮弹集中起来,并且用防护钢板和人隔离开。这样我们自动灭火抑爆装置的设计更加方便,实际效率更高,万一还是殉爆,可以通过结构设计,使得爆炸的能量往车体外泄压,尽量减小威胁到车内人员的概率。特别是载弹量最大的尾舱,通过合理设计防护隔板和泄压结构,其弹药殉爆对车体影响可以做到最小。”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