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页 “这么多?”崇祯一惊,放下手中的书页。 梅之焕掐指算道,“他们做的可都是最发财的生意,再加上福王势大,洛阳原本的商人谁敢与他们相争,全都被挤倒了。” 崇祯点了点头,呷了一口茶。 原来是垄断生意,难怪如此赚钱。 “还有,福王府的管家这几天又来找我,说是府上愿为大明边军助饷四十万两,只求能放福王回家。” “我不是跟你说了么,福王好端端的在他府里,我们只是抓了一个骗子而已。” 崇祯心中有些不满,才四十万两,连王府家奴都不如。 “他们愿意助饷,朕也不拦着,直接发往秦晋便是。” 加上福王之前输掉的二十万两,这一趟下来少说也有百万两收益,起码足够西北战事大半年的军费和军饷开支了,甚至还有结余。 崇祯想了想,又说道,“随军饷附告杨奇瑜,让他量力而行,为西北各镇还在坚守到士卒发放拖欠的军饷。其他乱军如果有意接受诏安,可以一并领取欠饷,只是这些人不能留在原籍,一律打散或发配至其他边镇戍边。” 梅之焕老脸一红,只因西北有不少乱军,就是自己当初勤王时逃跑的。 不过崇祯吩咐已毕,倒也并不在意,“明天,朕也要回京了。” 梅之焕小心伺候,忙问圣上还有什么恩示。 崇祯指着自己刚才翻看的文牍,说道,“我注意到,这几年的粮价似乎越来越低了?” 梅之焕点头,“陛下,这几年风调雨顺,连年大丰收。粮食就有些卖不动了。” 崇祯叹了口气,“这就是谷贱伤农啊。我大明的鞭法,收的都是银子,粮价既然低了,农民可能卖光一年的收成还不够税银。” “梅之焕,你之后便在河南建立义仓,遇到丰年就用留存先去买粮放入义仓,直到把粮价抬到往年平均价格线上。若之后向户部交税有拖欠,我为你去说。” 梅之焕感慨道,“陛下,如此真是仁政。只是中州岁入丰饶,这义仓的屯粮,恐怕难有用武之地啊。” 崇祯叹了口气,“如果可以,我也希望不用动用这义仓里的银子。”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