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输送重油和淡水的软管被后勤兵肩扛手提的搬上了军舰。由于帝国缺乏石油资源。再加上对英国战时掐断海上运输线中断的担忧,所以帝国的绝大部分战舰都使用热效率更差、维修和保养不易的燃煤锅炉。不过燃油锅炉毕竟舰用动力的发展趋势,而帝国在很久以前就建立了重油储备仓库,所以帝国也列装了部分使用全燃油锅炉的主力舰、使用煤油混烧锅炉的轻巡洋舰和全部使用燃油锅炉的驱逐舰。 大海从来就不缺乏水资源。可悲的是这些看得见够得着的资源因为含盐量高、硬度大,既不能作为生活用水。又因为容易在军舰的水阀和水管上形成一层降低锅炉热效率的水垢,对锅炉产生腐蚀,所以很久以前就不再用于锅炉,而舰上淡水资源就显得至关重要。 尽管新式战舰上已经出现淡水循环装置,和大功率的海水淡化设备,在这些军舰上已经不需要太多的淡水资源,但是仍旧有不少老爷舰使用老式动力系统和功率有限的淡水生产设备,需要大量的淡水。 为了让军舰携带足够的水资源,舰船设计师不得不另辟蹊径。于是,军舰的压仓物变成了淡水,而水下重要部位的防护也交给了具备一定防御能力的储水舱。 普通民用船舶和渔船可以肆无忌惮的使用五花八门的压仓物来保证船的稳定性,增强抗风浪能力,然而在寸土寸金的战舰上,通常使用储水舱为军舰提供有效载压,既能够灵活调整船的重心,又可储存淡水。与此同时,这些储水舱室因为附着于重要舱室的两侧和底舱,作为水下防御结构而存在,所以又被称为湿舱。 相对于军舰的加水加油工作,加煤工作就显得有些繁重了。 蒸汽时代早期,为了加强战舰官兵的协作能力,故而有全体舰员一齐搬煤卸煤的原则。这项原则率先在皇家海军名存实亡了,因为牛逼哄哄的舰长们坚持认为海军是优雅而绅士的职业,搬煤卸煤,弄得满身煤屑并不符合海军传统。于是这项工作就成了一般水兵的专利,而整日与燃煤和锅炉打交道的锅炉兵也被认为是一艘军舰最卑贱的岗位。而轮机长也在很长一段时间不算入军官的行列。 被篡改的传统为皇家海军带来无穷尽的麻烦,造成锅炉兵轮机兵与一般军官的阶级隔阂。直到费希尔时代才有所改变。好在德意志的海军是一支足够年轻足够平民化的海军,它并不像皇家海军为所谓的海军传统所牵累,它并没有那么多的条条框框和贵族骄傲。 不得不说,绝大部分德意志舰长都具备精湛的业务素质并且能够以身作则。他们大多严格遵循集体搬运燃煤的原则,即便新式战舰上已经有了漏勺式的燃煤自动装置,舰长们也仍旧现场指挥,不在意恼人的煤渣,从不漠锅炉兵。 舰长和轮机长忙着安排和调度舰用燃煤上舰。吊车将一筐筐燃煤吊上甲板,再由锅炉兵用推车将燃煤送至装填机的入口。 战舰的装填机呈漏斗状,优点是能够将燃煤均匀的塞满储存舱,并且易于从底部铲煤。储煤舱通常位于锅炉舱附近,以便减轻锅炉兵的工作量。提高效率。当然,这些储煤舱也兼有与淡水舱相类似的职能――相对于储备燃油和淡水的湿舱,储煤舱又被成为干舱。大量存在于水线带和上部装甲带附近。为战舰提供侧舷防护力量。 与加煤加水、补充燃油机油工作并行不悖的是输送弹药。 中小口径炮弹的运输相当便捷,但是那些口径超过280毫米的主炮弹就只有让人发狂的余地。受限于结构强度和加工水平,与中小口径火炮的一体化定装炮弹不同,主炮的炮弹分为弹头和发射药。一枚枚深蓝色的、重量超过三百公斤的弹头,在吊机的帮助下被整齐的排列在甲板上。再输送至补弹口,由吊车吊放至弹库。而一包包或由丝织物或由金属容器置放的发射药包的输送,可要加倍小心了!在补给过程中,这些性格猛烈的化学物质既不能受潮,也不能受热,要知道这些玩意儿发起脾气来,可不是闹着玩儿的! 输送弹药的过程危险程度可想而知。当最后一枚装在金属容器内的发射药包被送进主力舰水下弹药库,所有人都可以松一口气了。 “既然大洋舰队补给完毕……”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