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七章 同性*爱,抵美风潮-《重生一九零二》
第(3/3)页
“这样啊——”宋教仁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说道:“那我和他再谈一谈。希望他能改掉专断的毛病。”
“德国的参谋制值得习。”陈强建议道:“发挥集体智慧,这是最好的办法。世上有多少只靠着自己的谋划便能成功的名将?有了参谋部,主官只要选择看起来最合理最正确最有把握获胜的战法,即便有错误,我看也坏不到哪儿去。”
“这么说的话,连你我都能指挥军队喽?”宋教仁笑着摇了摇头,对陈强的说法表示怀疑。
“那有什么不行。”陈强倒是很笃定,“古代那些官领兵,不也有很多打胜的战例吗?只要中下级军官够素质,对主帅的要求自然不必那么高。所以,我才着急要建立武备堂,培养军官。如果吴绶卿不能担此重任,我从德国高薪聘请。”
“为什么你如此倾向德国?”宋教仁不解地问道:“知道吗,美国总统已经允许西点军校招收中国人。”
“在现在这种形势下,往美国派人习?”陈强断然摇头,“相反,现在是从美国往回拉人的时候。有识的,有钱的,有技术的,都是咱们需要的人才。上海,琼州,都可以安置。嗯,我已经安排人在报纸媒体上呼吁,并发出邀请,请旅美华人回国。”
一九零五年七月,《广东日报》刊出社论《论赴比赛会被辱与抵制美约之关系》,从清朝官员赴他国参加活动遭海关人员轻侮一事说起,联系当时全民抵制美国辱华条约的社会背景,希望唤起民众团结以自强。中还有“外人之轻视华人,匪自今始矣,而犹以中国人民,蜷伏于**政府之下,外人得用其恫吓手段,假清政府以制吾民”等语句,已将反抗异国欺压与反对封建**政府连在一处,可见人心向背。
美国华工大部分来自广东,十九世纪后期以来,他们在美国受到苛待,使他们的亲人和同乡感到强烈不满。因此,他们的亲人和同乡自然会认为自己在反美拒约中应充当更重要的角色。另一方面,二十世纪初叶的社会反美情绪的爆发,既有来自上海地区活动的刺激,也有源于十九世纪中叶以来的排外传统和抗争精神。
而早在五月份,上海工商界便召开大会,反对美国长期以来对旅美华侨华工的歧视和虐待。参加大会的除上海总商会的董事外,还有商部右参杨士琦及中外记者。大会首先通过两个议案,一是因为《限制来美华工保护寓美华人条约》期满,反对政府与美续订新约;二是限期美国政府删改排华法案,公平对待华工华商,否则即抵制美货。
随后,大会由上海总商会会长曾铸领衔,通电外务部和商部,“吁恳峻拒画押”;另又分别致电汉口天津重庆南京广州长沙等全国二十一处商埠商会,要求采取一致行动,并提出了具体的抵制办法。因为美国拒不改约,抑制办法如期实行,中国各地便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抑制美货运动。
在抵制美货的运动中,尤以广州最为激进,可以说上至士绅富商,中至生工人,下至赌徒娼妓,全民上阵。
当时很多报刊都刊载过广州市面上各界动态———店主在大门上贴“本店没有美货”的海报,民房的大门也贴着“我家不买美货”的大字报;赌场的赌客拒抽美国香烟,风尘女也拒陪使用美货的客人,船夫拒载美货,理发师拒绝为美国人理发,生拒穿洋布洋衫,糕饼作坊和家庭主妇拒用美国面粉制作月饼,等等。
对这场抵制美货运动,陈强是乐见其成,并且在推波助澜。因为他意识到,这场风潮将直接刺激民众国货意识的提升,对中国民族工业发展,对他的工厂企业能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
而且,陈强还建议宋教仁利用各种机会充实自己的政治资本,自然也包括这场抵制美货运动。报纸媒体,复兴会是有的,现成的扬名机会,岂能不用?
“向琼州移民,再安置旅美华人,这需要多少资金啊?”宋教仁有些咋舌。
“不是有银行嘛,要申请低息贷款的话,他们还是能给我这个面的。”陈强满不在乎地笑道:“实在不行,我也开个银行。南洋张氏兄弟在苏门答腊有个日向银行,他们倒是很想把业务拓展到国内呢!”
“随你折腾吧!”宋教仁对此无可奈何,复兴会的资金并没有短缺过,陈强既然有富裕,怎么花他也不好干预。
…………..(未完待续。)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