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二十七章 钦点状元(三)-《汉元1836》


    第(3/3)页

    “啪”、“啪”

    “肃静,肃静”

    “不可君前失仪”

    负责礼仪的御史们不断低声朝朝臣们吼道。

    温体仁终于忍不住了,他转头看了一眼吏部侍郎汪庆百,见他同样满脸惊讶的表情,知道崇祯应该没有同吏部商量过,当下便朝他眨了眨眼。

    汪庆百立刻会意,他马上手持笏板走出队列,朝龙椅上的崇祯行礼道:

    “陛下,一甲头名授翰林院修撰乃是常例,只是陛下升授新安伯为侍读,于理不合,还请陛下三思。”

    “还请陛下三思。”

    队列里跟着走出来御史史范、高捷等数名浙党成员,同样躬身持笏道:“请陛下三思。”

    刘锡命此时跪在殿前面无表情,对于朝堂上的这种反应他倒是可以理解。

    翰林院侍读是什么概念?

    明清两朝,往往是第一甲的状元、榜眼和探花直接授官翰林院修撰和编修,而二甲的进士们还要在进行一次考试。

    其中优异的才能被选入翰林院作为庶吉士,由于明清两朝的内阁大学士基本都是从翰林院出来的,也就是说如果你殿试没有考好,想凭自己混到阁臣这个位置几乎没有可能。

    进了翰林院也不意味着就一定能入阁,你还得经过庶吉士-修撰、编修-侍读、侍讲-侍读学士、侍讲学士-侍郎-尚书这样的官路历程进行磨炼。

    二三十年后,如果运气、圣意、名望等各方面都到位了,那时才有可能入阁。

    而这一段历程里面,自然是最底层的庶吉士、修撰等职务最为磨人。

    君不见堂堂复社首领张溥,自从崇祯四年中榜以来,还一直待在翰林院编修的位置上磨砺吗。

    所以看着刘锡命坐直升飞机一般从翰林院修撰直接升为翰林院侍读,一众朝臣当然不干了。

    不过刘锡命相信崇祯如此做法自然有他的道理,因此便静静跪在一旁,听从安排。

    果然,崇祯对朝堂上的表现闪过一丝不满。

    “列位臣工,朕今日升授新安伯,自然有朕的道理和打算,如今朝政日蠹,正需任事之臣,新安伯屡次替朝廷解决大患,又是新科状元,正可替此届诸进士引为表率。”

    他抬头看了看曹化淳,示意他将准备好的东西拿出来。

    “曹大伴,你把陕西巡抚孙传庭的折子都念一念。”

    “老奴遵旨”,曹化淳从袖子里拿出两个折子,抑扬顿挫地念了起来。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