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宋家作坊无数,把灾民安排进作坊干活,让他们循环起来,自给自足,上百人绝对不在话下。 就是他们什么也不做,他这个孙女也养得起这些人。 “苑儿的意思是……”宋老爷子有些懂了。 宋青苑点头,“我就是这个意思!” “咱们回去计算一下,凭咱们宋家的能力,一共能安置多少灾民,只要不超出这个范围,就不会出问题。” 宋家如今起步不久,若说让她安置上万人,这是开玩笑,绝对不可能的事。 但若说给千八百人活路,还是可以的! ………… 日落时分,宋宅书房。 大郎,三郎拨动着算盘,飞快的计算着银钱,粮食,以及要收留人口的情况。 这次宋青苑计策很简单,以工代赈。 “一户按十口人算,在饿不死的前提下,每年的开销需要三到四两银子。” “朝廷奖励的一百两黄金,至少能帮助三百户解决一年的温饱。” 三郎扬起头,“转年开春荒地开出来,他们可以租佃土地,就能自给自足。” “一千两银子三百户。”宋青苑在书房内来回踱步。 “我再拿出五千两,其中一千两能在帮助三百户,另外三千两,购置荒地,让灾民开荒。” “剩下的一千两作流动资金,以应不时之需。” “爷!你觉得怎么样?” 宋老爷子蹙眉,“这样加起来就是六百户,好几千人,不少了……” 大郎接话,“咱们先行动起来,把县城外面的灾民先安置好。” “至于以后,咱们手头上银子到底够安置多少灾民的,看情况再来计算。” “爷!你看怎么样?” “行!”宋老爷子点头,拍板做了决定。 “咱们走一步看一步,但是你们都要记住一句话,适可而止!” “咱们宋家有多大能力,就办多大的事,不可不出头,但是也不可强出头,做那自己能力之外的事。” “爷!我们明白。”众人同时应着。 “二哥,粮食的事就交给你了。”宋青苑转头看向二郎。 如今城外灾民如此多,南方各地又受了灾,粮食涨价是必然的。 不过好在北方没问题,二郎带着商队去北方购置粮食,肯定比在榆林县买要便宜很多。 同时也能保证粮食流通,不至于引起物价上涨。 “这事包在我身上。”二郎一拍胸脯。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