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7章 柏友喜的感官-《崇祯欠了我十亿两》
第(2/3)页
来到了崇祯十六年的三月。
招募了超过十万名的各类工人,历时近半年的紧张施工与建设过后,核心区域占地上百平方公里的‘京城特区,,也叫‘天下第一特区,,终于有了个基本的雏形,只要再完成那些零零碎碎的收尾工作,最快三个月后,就可以投入使用,吸引富裕的家庭入内居住。
硬件条件方面的优势,就不过多的重复赘述了,反正一座现代化城市的基本硬件配置,这个特区里面都有,当然为了节约成本,绝大部分的原材料,用的都是大明这边的自产材料,比如水管、橡胶垫圈、玻璃、水泥、钢铁、电线等等,只有少量的核心材料,仍需要从现代社会进口,比如芯片、发动机、药品等等,许家庄暂时无法生产,但再过个几年,应该也能生产,进一步的提高自产率。
至于投入方面,虽然皇室那边,想出了许许多多的办法,希望降低些建设的成本,也引入了大量民间投资,想办法摊薄建设的成本,即便如此,等京城特区建设完成,估计朱由检那两个多亿的资金,也花的差不多了。
而这才一座特区而已,后面还规划了九十九座,若是想全部的建设出来,总计投资不知道得有多少,反正保守不会少于百亿银元。….
【目前用下来,听书声音最全最好用的,集成4大语音合成引擎,超100种音色,更是支持离线朗读的
要是正常人,都会做出明智的选择。
最后,是这么一套拥有十个卧室的大别墅,是最少可以住进十个人的,对于那些从老到小,拥有十口人的家庭而言,相当于每人花费1万银元,就能成为特区里的公民,人均支付1万银元即可。
若是一个家族,有二十口人,住进了这个别墅,人均成本还要降低一半,只要5000银元即可,性价比顿时变的更高了。
心动。
开始有一些富裕的家庭,从老到小,从男到女,开始产生心动了,甚至很快采取了行动,或注定发电报询问具体情况,或亲自跑到特区的房产销售中心,当场下单购买。
短短的几天时间,就销售出去了足足两千套。
剩下的三千套,估计最多十天时间,应该能销售一空。
而五千套的数量,乘以十万银元的单价,就是足足五亿银元的销售额,瞬间就能覆盖全部的成本,把本钱全都给赚回来。
至于购买这些别墅的群体,一般是京城中开店铺的商人,或者从事物流行业的老板,以及一些经销商、采购商等,这样的群体人数,京城附近,估计不会少于一万人,收入的话,一年赚个一万银元,没有太大的问题,积攒个十年,就能拿出十万银元的巨款,若是拿不出这么多,将家中资产抵押一番,或者去银行里办理长期贷款,最终买下一套豪华别墅,没有太大的问题。….
如此,年净收入不少于一万银元的阶层,就这么一网打尽了。
不过京城特区中,第二期居民区,那足足五万套的公寓房(11层的公寓),平均每套面积120平米(实际居住面积),四室两厅两卫的布局,最多容纳一家八口人居住的配置,价格的话,要1万银元左右,话说这样的价格是别墅十分之一的房子,是否能够销售出去,能不能吸引五万个的家庭,进入特区,成为这里的一员?
对于这个问题,就在京城特区里工作的,从事房屋装修的工人柏友喜,或许有一定的发言权。
柏友喜今年38岁,在装修行业已经干了近二十年,还有三个儿子,分别是20岁、18岁、17岁,也基本成年,还有个36岁的妻子,合计一家五口,都在工地上,从事着装修的工作,一家人组成了一个小型的装修团队,从贴砖、粉刷、订做柜子到水电工,全都能做,能以家庭为一个单位,借一个完整的装修工程,并且能把活干的又快又好,深受客户们的满意与喜爱。
去年,柏友喜的大儿子与二儿子同时结婚,娶了两个媳妇进门,使得家里的人口数量,从五口增加到七口,但没过三个月,预计又会增加到九口,一个规模越来越大的家族,正在逐渐成型中。
第(2/3)页